域名介紹。。。
古鎮簡介 龍潭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、國家4A級旅游景區。 重慶市酉陽縣龍潭,山清水秀,地靈人杰,歷史悠久,民族文化源遠流長。 龍潭古鎮 龍潭古鎮(7張) 自秦統一全國至今,由梅樹龍潭到如今龍潭,具書面記載的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歷史。 龍潭歷史悠久,曾有“貨龍潭”、“小南京”的美譽,趙世炎、王勃山、趙君陶、劉仁、王劍虹等仁人志士、革命先賢誕生于此,也曾留下賀龍、沈從文、丁玲、田漢等名人足跡,李鵬、楊汝岱、羅豪才、費孝通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親臨視察。 古鎮有1.4平方公里的明清建筑群,是重慶市保存最完好、規模最大的古鎮。古鎮內有文物保護單位27個,其中國家級1個,市級2個,縣級24個,F存3公里的石板街被磨得光可鑒人、青幽如玉;150多座土家吊腳樓翹角飛檐,形態美觀;280多個四合院、500余棟古民居古樸幽靜,頗具特色。街上店鋪林立,巷道相互連通,封火墻鱗次櫛比。古鎮上的趙世炎故居、劉仁故居、萬壽宮、“七宮八廟”以及吳家院子、王家院子、趙家院子、謝家院子、陳家院子、甘家院子等民居,具有很高的文物科考和旅游開發價值。 地理位置 龍潭古鎮地處酉陽縣東大門,距縣城23公里,319國道、渝懷鐵路穿境而過,距渝湘高速路互通出口11公里,距秀山縣城45公里,酉陽火車站就位于我鎮的梅樹村境內,交通十分便捷。地理位置東經107°57′,北緯28°45′,處于渝湘黔鄂四省交界地帶。古鎮自然環境優美,東有筆架山,西有巫家坡,共有四條小溪從鎮區內穿過。 因鎮上兩個氽水潭,形似形似"龍眼",常積水成潭故名"龍潭"。面積7.2平方公里,是5.4萬土家、苗族、漢族等 民族聚居地。清雍正13年,(1735)被一場大火燒毀,才遷往龍潭河(古稱湄蘇河)旁重建。憑借龍潭河、酉水河之便,逐漸發展成為重要的商業集鎮,古稱:龍潭貨、龔灘錢。 歷史文化 龍潭古鎮迄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,初建于酉陽縣城東南30公里的渤海梅樹,因伏龍山下有兩個氽水潭,形似“龍眼”,稱“梅樹龍潭”。清雍正十三年設縣丞分駐于此。乾隆元年,改為州同理所。后毀于一場大火,遷到龍潭河(湄蘇河)畔重建,廢“梅樹龍潭”叫“龍潭”,沿襲至今已兩百余年。 古鎮人文編輯 古鎮文化 龍潭鎮歷史悠久,歷史上舟楫往來、商賈云集,曾有“貨龍潭”“小南京的美譽。這里人杰地靈,人才輩出,名人薈萃。趙世炎、王勃山、趙君陶、劉仁、王劍虹等仁人志士、革命先賢誕生于龍潭;從這里走出的知識分子、藝術家更是不勝枚舉;也曾留下賀龍、沈從文、丁玲、田漢等名人足跡;李鵬、楊汝岱、羅豪才、費孝通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親臨視察,使龍潭聲名遠揚。 龍潭古鎮文化底蘊深厚,獨具特色的鴨子龍、脫節老龍、潑水龍,端午節有龍舟賽、旱龍船。還有漢劇、茶館評書、花燈獅燈、擺手舞、土家山歌等。此外,古鎮居民土制的辣茶、汽汽糕、社飯等傳統美食文化獨具魅力。 古鎮沿革 龍潭古鎮,遷建于清乾隆元年(1736年),時設州同佐理州事。民國年州改為縣,設縣佐。民國二十年(1932年)實行商團合一,設總正。民國二十四年(1935年)設鎮。龍潭古鎮至今仍保存有距今已200多年的石板老街、四合院、封火墻是其獨特的建筑。鎮上以火磚砌成的圍墻,高達十幾米或二三十米不等,再用鐵或木料砌成約1米高的楔子護墻,內修房舍。一層樓名"印子屋",其形像一枚方印,此即獨具特色的封火桶子。 [1] 古鎮建筑 由南向北河作長形分布,房屋總建筑面積86473平方米,宅基階沿多為細鉆條石砌成,大街小巷均為石板路,其多梯坎。如名古建筑,禹王宮、萬壽宮、祠、廟宇、基督教堂、經院、書院等,公共建筑均以巨木作梁柱,院落間常見青磚花墻蓋瓦,以石灰粉檐,沿街一面全為店鋪,開間大小不等,但庭院幽深,內有二、三重天井,后面作主宅或倉庫,部份富裕商家內設亭閣花園,水榭戲臺,廊廊回環,很有氣派。50多座土家族民居建筑----吊樓形態美觀,翹角飛檐。150余堵封火墻把古鎮隔離出200多個古樸幽靜的四合院,其中有著名的趙世炎的故居,丁鈴筆下的酉陽中學(龍潭中學)和好友"夢柯"(王劍虹)的舊居都在這里。 龍潭古鎮有1.4平方公里的明清建筑群,是重慶市保存最完好、規模最大的古鎮。古鎮內有文物保護單位27個,其中國家級1個,市級2個,縣級24個,F存3公里的石板街被磨得光可鑒人、青幽如玉;150多座土家吊腳樓翹角飛檐,形態美觀; 280多個四合院、500余棟古民居古樸幽靜,頗具特色。街上店鋪林立,巷道相互連通,封火墻鱗次櫛比。古鎮上有趙世炎故居、劉仁故居、萬壽宮、“七宮八廟”以及吳家院子、王家院子、趙家院子、謝家院子、陳家院子、甘家院子等民居,具有很高的旅游開發價值和文物科考價值。中外專家學者在考察古鎮后贊嘆:“古樹、古井、古橋、古碼頭、古建筑形成一體,民居與碼頭、會館交相連接,不僅自然景色絕佳,而且歷史價值也極其重要,完全可以和麗江四方街媲美! 古鎮典故 龍潭,山清水秀,人杰地靈。龍潭民族文化源遠流長,在清代就設立了公學。1925年,四川省立第五中學就設在這里。國民黨元老、孫中山大總統府秘書、原四川省人民政府參事王勃山,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、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、中國工人運動著名領袖趙世炎,老一輩無產階級教育家趙君陶,原中共中央華北局書記處書記、中共北京市委第二書記劉仁,原華北區軍委書記張朝宜,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瞿秋白的夫人王劍虹等,都誕生在龍潭古鎮。龍潭歷史悠久,依山傍水,磚木結構的民居鱗次櫛比,用火磚砌成的風火墻到處可見,其中以戶為主體,高約十多二十米或二三十米。木結構的房屋,一般人家是"三柱四棋"、"三柱六棋"、"五柱八棋",大富人家有幾個"四合天井大院",院內有一間叫"中堂",是作為祭祀祖先、迎接賓客和辦理婚喪事的地方。用木板鋪成的樓板,是讀書樓,繡花樓或陳放樓。臨街用木板裝修或以磚泥砌成的柜臺,是主人出售貨物的地方。特別是蜿蜒兩公里多長的石板街,全系青石料鋪就。多數為五行石板,最寬的有九行石板。如遇高低不平處,就墊成梯形階坎,七至十余級不等。古鎮上,文昌宮、天后宮、軒轅宮、禹王宮、萬壽宮、龍王廟、火神廟等古建筑窗欞門楣,畫棟雕梁,飛檐翹角,秀麗壯觀。在春秋閣的關公像前,河北一位詩人題有:"匹馬斬顏良,河北英雄齊喪膽;單刀會魯肅,江南名士盡低頭"的楹聯,字跡有力,鐵畫銀鉤。1939年抗日戰爭時鎮上興建的"抗戰建國陣亡將士紀念碑",由國民黨陸軍第二軍103師師長何紹周題詞"唯我將士,民族之光,犧牲熱血,固我金湯,勒石紀勛,百世勿忘"的碑刻,現已由當地政府修葺一新。 龍潭,風景如畫,美在天成。境內的黃龍上灘、貓兒鎮潭、仙人掛榜、懶蛇下山、羅漢巖像、二龍滾江、九橋溪泛、龍洞堡山等名勝,景色優美,風光迷人。在濃郁的民族風情中,春節的燈會, 火樹銀花,鴨子龍、脫節老龍、火龍與獅子燈、篷篷燈、花燈、牌燈并駕齊驅,翩翩起舞,熱鬧非凡;小端陽的龍舟竟渡與大端陽陸地上的干龍船過街,獨具特色,妙趣橫生。龍潭古鎮,民族風情濃郁,是專家、學者、作家及詩人采風的好地方。苗族著名作家沈從文,在龍潭寫過18歲古怪"女匪首"王幺妹的故事;著名女作家丁玲,也描述過古色古香的龍潭中學,戲劇作家田漢,在他離別龍潭的時候,吟下了"酉陽孤塔隱山嵐,巨石撐天未可探,聞道鯉魚多尺半,把竿何日釣龍潭"的七絕詩。1931年,著名畫家張大千的兄長張善子的學生關元琨,在龍潭古鎮江西潭畔的中山公園,舉辦了兩次"虎畫展"?谷諔馉帟r期,為了躲避日寇侵略,龍潭成了國民政府金融、紡織、汽車、軍工之搬遷地,鎮上居民猛增到五萬人,當時被譽為"小南京"而美名遠揚。 在各級政府和文化部門的關心支持下,龍潭古鎮的保護和開發被提上議事日程,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的重視和關注。保護龍潭,開發龍潭成了世代生息在這里的人們的共同愿望 。 [2] 民俗風情編輯 龍潭古鎮民族文化底蘊極其深厚。龍潭人民以龍為吉祥物,有獨具特色的鴨子龍、脫節老龍、潑水龍,端午節有龍舟賽、旱龍船。古鎮漢劇久唱不衰,茶館評書余音猶存,花燈獅燈精彩紛呈,擺手舞姿優美翩躚,土家山歌粗獷大方,雕剪繡繪花樣無窮。 龍潭漢戲 漢戲是中國漢族戲曲劇種之一,主要分布于湖北省境地內長江、漢水流域以及河南、湖南、陜西等部分地區,催生并形成了國戲京劇,漢戲與弋陽、昆曲、梆子一起并稱我國古老的四大戲曲唱腔,清代由湖北傳入酉陽。早在唐朝,龍潭就興起了漢劇。 龍潭漢戲角色齊全,分為生、旦、凈、末、丑、外、小、貼、夫、雜十行,漢劇聲腔以西皮、二為主,服裝主要有紅袍、黑袍、白袍、鳳冠等,伴奏樂器有胡琴、月琴、二胡、三弦、琵琶、笛子、嗩吶、鑼、鈸等。龍潭漢戲劇目有200多個,主要有《三打祝家莊》、《武家坡》、《秦香蓮》、《四郎探母》等。 龍潭漢戲是獨一無二的,僅在龍潭有之,極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,同時集漢文化和土家文化之精髓,極具觀賞價值、藝術價值,是土家族藝術的瑰寶。 龍潭鴨子龍 龍潭鴨子龍填補了《中華龍燈大全》的空白!2003年,重慶市攝影協會會員觀看了龍潭鴨子龍表演后作如此評價!栋陀骞沛·龍潭》一書中這樣記載鴨子龍:它是巴渝一絕,舉世無雙。 相傳,龍潭鎮巴羅寨大多是田姓,都是經商的行家,他們把當地的桐、茶、漆等土特產通過水路,運往湖廣等地出售,再運回日用百貨,從中賺取“運費”。龍潭古鎮的巴羅寨,有鴨子山、鴨子坪、鴨子洞,鴨子洞中有一只雌鴨,修煉多年成了“鴨神”,主管龍潭河的吉兇禍福。有一次,變成仙家的鴨子神,托夢給巴羅寨的頭人!白訒r要猛漲洪水,快轉移到山灣里去吧!”已裝好船的頭人,遵照鴨子神的囑咐轉移了。躲進山灣里的客船安然無恙,保住了人和貨物。待風平浪靜后,他們出船去湖廣,賣了山貨,掙了大錢。為了紀念鴨子神的關心,頭人們在過年的時候,仿照鴨子的模樣,扎了鴨子龍。鴨子龍這一龍燈一直流傳下來。 不論是老人,還是小孩,都能講鴨子龍的故事。 龍潭巴羅寨的鴨子龍頭部是扁形的鴨子頭,口內含寶,靈活多變。龍身有9至11洞,每洞都編成矩形竹篼,龍尾是魚尾形。龍頭、龍身、龍尾是用若干竹篾制成的竹圈連接而成,全身用彩色鱗片裝飾。鴨子龍一般都有40至60公斤。因此,在玩龍時,很費力,速度很慢,一般要準備三四個身強力壯的小伙子替換著玩。舞時,龍頭只能左右搖擺,上下抖動,這叫做“鴨子打拜拜”。 水上放“河燈” 七月十五日,在河流上燃放水上“河燈”(又名神燈)的風俗由來已久。在《酉陽直隸州總志》載:“…有設盂蘭會,放焰火與河燈者……”。 相傳,河燈起源宋代酉陽改寨為州之時,土家人一般在七月十五孟蘭盛會的晚上舉行燃放活動。在這天,夜幕剛剛降臨,穿上節日盛裝的土家、苗、漢各族群眾,便匯集在龍潭河兩岸。隨著主持人發出點燭照明的號令后,數以萬計的河燈立即照亮了水面。河水木船、彩龍競放,自制的竹筒煙花升上天空,嗩吶聲、鞭炮聲、鑼鼓聲響徹云窗。曾有人吟詩贊曰:“滿天星斗滿河燈,送走瘟神敬神靈,四季平安官民樂,五谷豐登萬象新!蓖良易逶娙岁悏粽言凇渡嫒@》中有詩:“齊天樂。夜觀河燈" 酉溪水月交相映,波光月華如鏡。百盞河燈,千支蠟炬,輝耀紅顏雙鬢。如花似錦,是燦爛霓虹,彩燈人影。攘攘熙熙,夜來興致更難盡。 皆緣土城苗鎮,萬民歌自治,同祝同慶。樂鼓喧天,歡聲震地,掀起金風陣陣。激流勇進,看各族人民,競跨良駿。躍馬征途,勇擔天下任”。 [2]